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The Germplasm Bank of Edible Fungi(KEF)
数据库简介: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及可持续利用的信息数据平台,包括标本库 样本信息库、分子标本库、遗传物质库、活体组织库(菌株)、组学数据库、功能成分信息库等,建有云南省食用菌种质创新与功能成分重点实验室。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平台服务 栽培技术
最新动态
红托竹荪规范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4-06-12 13:47:58  来源:《食用菌规范化栽培技术》

红托竹荪概述

竹荪又叫仙人笠、竹参、竹笙、竹君、竹花等,隶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 (Gasteromycetes)、鬼笔目(Phallales)、鬼笔科(Phallaceae)、竹荪属(Dictyophora)。目前已有报道的竹荪共12种,我国有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黄裙竹荪Dictyophora muclticolor、朱红竹荪Dictyophora cinnabarina、皱盖竹荪Dictyophora merulina、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和棘托竹荪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等。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分布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地夏、秋季生于竹林中与其他竹荪相比,具有特殊的清香味,即可以制作干品销售,也可以直接销售鲜竹蛋和鲜竹花。红托竹荪已实现人工规模化栽培,以贵州织金为代表红托竹荪已成为最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食用菌产业国内栽培趋于火热。


1718170835616096710.png


  红托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大型真菌,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价值高,有蘑菇皇后真菌之花等美誉。托竹荪子实体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多糖类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还含有磷、钾、镁、锌、铁、铜、硒等多种矿质元素胡萝卜素、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多种于人体有益成分研究表明,红托竹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作用、降血脂血糖、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VB2(核黄素)含量较高,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促进畅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


红托竹荪生育特性

一、红托竹荪形态特征

  红托竹荪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红托竹荪的营养器官,有丝状、线状、索状等,菌丝无色透明,有分支,具横隔,有明显的锁状联合,菌丝容易发生色变,变为红色到紫色(此为红托竹荪菌丝特有的性状);子实体是繁殖器官,红托竹荪子实体未开伞前,称为菌蕾,形如鸡蛋,俗称竹蛋,为球形至卵圆形,基部有根状菌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径4cm10cm,在无光及无机械损伤时为粉白色,在受到太阳直射或机械损伤后迅速发生色变,变为红色或紫褐色,成熟竹蛋的解剖结构有菌皮、胶质体、连接膜(胶质体与孢子体的隔膜)、孢子体、菌盖、菌裙、菌柄、菌托膜、中空透明胶质等9大组织结构。


1718170919434073047.png


  菌蕾成熟后菌托层由上部裂开开伞,形成子实体。红托竹荪子实体由菌盖、孢子、菌裙、菌柄、菌托膜、菌托等6部分组成。菌托粉白色,受刺激后红色或紫色,高3cm5cm,直径4cm8cm。子实体由菌盖、菌柄、菌裙和菌托4部分组成,高8cm20cm左右,最高达30cm。菌盖高约5cm6cm,宽约3.5cm6cm,呈钟形或锥形,表面有不规则的凹陷网格,网格内附着暗绿色的粘稠状孢子;菌裙为从菌盖下露出下垂的白色网状,质脆,长约7cm,边缘宽4cm8cm;菌柄为中空海绵质圆柱形,脆嫩,长约8cm20cm,粗约3.5cm5cm,壁厚0.2cm0.4cm,支撑着菌盖与菌裙;菌托包着菌柄基部,呈卵圆形或碗状,紫红色,底部着生有菌索,菌托受伤后呈紫色。红托竹荪子实体形成温度 17℃28℃,最适温度20℃25℃,为中温型品种。

三、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特性

1碳源

红托竹荪是腐生真菌,野生状态以腐生枯竹根和腐竹桩等为营养源,其碳源以葡萄糖、蔗糖、果糖、纤维素、木质素等为主,木质素能被红托竹荪菌丝分解吸收。

2氮源

氮源是红托竹荪生长不可或缺的,可以利用蛋白胨、牛肉膏、酵母粉、铵盐、尿素、麦麸米糠、玉米粉为氮源

3无机盐

菌丝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分为2类,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有硫、磷、钙、钾、钠、镁等,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铬、硒、钼等。培养料除需要添加常量元素外,微量元素一般不用添加。在培养料配方中,常添加少量的矿物质和无机盐,如石膏、石灰、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其中锌对红托竹荪菌丝的麦萌发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环境条件

1温度

红托竹荪属于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528,最佳为2225℃28℃条件下更有利于红托竹荪菌丝的萌发。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928

2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湿度60%65%,空气湿度没有要求;原基形成阶段空气湿度85%90%较为适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湿度90%95%在栽培过程中土壤保持湿润,含水量以25%30%为宜。

3酸碱度

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5.56.5,最佳pH6.0左右,pH56均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

4光照

光照过强会抑制菌丝的生长发育,避光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但是原基的形成与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50lx200lx为宜


红托竹荪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季节安排

红托竹荪是一种中温型菌类,菌龄长、出菇晚,适宜在温凉地区栽培。层架式立体栽培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一般菌棒覆土后40天左右即可产生原基,播种时要根据当地气候尽量避免出菇期遇到高温和低温,播种时气温不高于28℃,播种23个月后气候不低于15℃为宜。

二、栽培设施

红托竹荪栽培可用遮阳棚或林下栽培。遮阳大棚搭建“人”字形大棚、拱棚或平棚均可。栽培可采用框栽、畦床地栽或层架式栽培。

3.png

“人”字形大棚



1718171480246056521.png

林下栽培



1718171496580082649.png

框栽



6.png

畦床地栽



1718171529168021166.png

层架式栽培



、菌棒大棚栽培技术

栽培流程:场地选择地块预处理脱袋床及覆土发菌管理育蕾管理出菇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场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通风良好,水源干净无污染,排灌方便良好的缓坡地块或田地,海拔800m1600m为宜

2.地块预处理

栽培前大棚内撒石灰,翻地打碎土壤暴晒,以利杀菌杀虫,减少病虫害。整地做好后,在畦面喷洒敌百虫、辛硫磷、多菌灵等进行消毒,并浇足底水然后进行栽培

3.脱袋床及覆土

提前2~3天将出菇大棚整平消毒,菌棒脱袋后,在菌床上,间距10cm,由于红托竹荪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边缘要比中部出菇好,菌床不宜过宽,一般采用小厢栽培法,即菌床宽度为2个菌棒为适宜,菌床之间留30cm走道,覆土3cm4cm

  4.发菌管理

菌床土壤浇水润湿,然后覆盖一层地膜或直接加覆盖物(松针)进行保温保湿,刺激菌丝恢复生长,发菌生长期间采用通风方法调节棚内温度,过高开棚通风降温,过低关棚保温,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225,直到菌丝出土生长

5.育蕾管理

发菌结束后,菌床土壤浇水润湿,棚昼闭夜开,加大温差,刺激竹荪菌丝扭结形成原基,一周后昼开夜闭,保持棚内相对恒定的温度,使原基发育形成菌蕾,棚内温度过低或过高也可采用常闭或常开

6.出菇管理

在菌蕾直径达到1cm前,禁止直接向床面浇水,向空气中喷雾状水调控湿度,随后可以向菌床直接喷水,出菇管理期间,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分别控制在60%65%85%95%,光照强度为散射光,50lx180lx为宜;温度为22℃26℃,中午及闷热天气宜开棚通风,直到破壳出菇形成子实体。

8.png

   红托竹荪菌蕾


1718171575779041184.png    

1718171626496076321.png

红托竹荪子实体



返回列表